从码农到体制内:信息化工作的 “人际困境”,比 debug 更难的是 “鸡同鸭讲”

从码农到体制内:信息化工作的 “人际困境”,比 debug 更难的是 “鸡同鸭讲”

更新于 2025-10-29
752

作为一名有过软件开发工程师经历的人,如今在体制内从事信息化相关工作,最让我头疼的不是技术难题,而是“与人打交道”这件事——很多时候明明知道问题症结在哪,也有能力推动解决,却总是陷入“有心无力”的僵局。

以前自己做开发时,遇到bug只要沉下心梳理逻辑、调试代码,总有解决的办法。可现在的工作本质上更像“技术中间人”,要频繁对接各类信息系统服务商。偏偏云南地区的信息产业基础相对薄弱,市面上大多信息系统公司其实只是“代理商”,本身没有核心技术能力。这就导致我日常对接的,基本都是销售或运维人员,极少能接触到真正懂技术的研发角色。

最让人无奈的是“层次错位”带来的沟通壁垒。遇到技术问题时,常常陷入“鸡同鸭讲”的尴尬:厂商的销售或运维总觉得自己懂技术,动辄抛出几个半生不熟的技术名词,绕来绕去就一句话——“这事做不成”。可我明明已经理清了问题本质,甚至能从技术架构、实现路径上给出具体指导意见,对方却因为自身技术储备不足,完全跟不上解决问题的思路,最后还是把话题拉回“做不到”的死循环里。

更让我憋屈的是“年龄偏见”带来的冒犯。因为看起来比较年轻,对方常常会下意识质疑我的专业性。好几次我把技术方案和解决思路讲清楚后,对方会轻描淡写地甩来一句“不是你想的那样”,言外之意就是“你懂什么”。明明是不懂技术的人,却理直气壮地质疑真正懂技术的人;明明是来解决问题的,却被当作“毛头小子”敷衍。

每次遇到这种情况,都忍不住觉得荒诞又无奈——在信息化工作里,比搞定复杂系统更难的,是跟不懂技术却又固执己见的人讲通道理。

有时候会怀念纯做开发的日子,至少那时的“对手”是明确的代码和逻辑,只要努力就有反馈。而现在,面对的是模糊的沟通壁垒、错位的专业认知,还有莫名的质疑,这种“有力使不出”的无力感,才是体制内信息化工作最磨人的地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