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次世界大战
历史西欧东欧

第一次世界大战

更新于 2025-04-22
1940

19世纪后半期,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,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,它们之间的冲突也日益加剧。1914年,一场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爆发了。这场战争是在怎样的情况下爆发的?又产生了哪些影响?

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

在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,欧洲主要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。它们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瓜分世界。为了夺取更多的市场、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,欧洲列强展开激烈争夺。

1871年,四分五裂的德国完成统一,这为它后来的崛起奠定了基础。德国的工业本来落后于英、法两国,但后来居上。同英国一样,德国发展工业也需要从海外获得原材料和市场,但是德国占有的殖民地相对较少,只有英国殖民地的1/10。在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的情况下,德国只能向英、法等国“要求在日光下的地盘”。德国与英、法等国的冲突不断加剧。

19世纪后半期,法国与德国之间、俄国与奥匈帝国之间、英国与德国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。1882年,由德国、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组成的三国同盟正式形成;20世纪初,英国分别与法国、俄国缔约,建立起三国协约。这两大军事集团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,冲突不断。

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

欧洲列强争夺的焦点集中在巴尔干地区。巴尔干地区民族成分复杂。俄国支持塞尔维亚政府建立大南斯拉夫国家;德国支持奥匈帝国控制巴尔干地区。1912年和1913年,巴尔干地区连续发生战争。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插手巴尔干地区的事务

1908年,奥匈帝国企图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,遭到塞尔维亚的强烈反对。1914年6月,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为了向塞尔维亚炫耀武力,到波斯尼亚检阅军队。6月28日,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刺杀。这就是萨拉热窝事件。这一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。

一个月后,奥匈帝国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借口,向塞尔维亚宣战。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。德国支持奥匈帝国,俄、英、法等国也很快参战。意大利为了自身的利益,与协约国达成秘密协定,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。

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和结果

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,战争主要在欧洲战场上进行。在欧洲战场形成了东线、西线和南线三条战线。后来,战争逐渐扩大到非洲、亚洲等地。

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形势图
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形势图

1916年,德、法两国军队在法国的凡尔登展开了一场历时约10个月的阵地战。这场战役异常惨烈,交战双方损失近百万人。由于死亡人数太多,凡尔登战役有“绞肉机”“地狱”“屠场”之称。

凡尔登是法国的军事要塞,防御工事复杂坚固。它俯瞰着马斯河上游,像一个拳头,深入德军阵地,也是通往巴黎的门户和法军战线的中枢。1916年2月,德军进攻凡尔登,用炮弹不断轰击法军阵地,还使用了毒气弹。法军顽强抵抗,从8月开始反攻,挫败了德军的进攻。

战争进行到1917年,交战各国都已精疲力竭。美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,大大增强了协约国的力量。俄国爆发十月革命,不久,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。

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,美国保持中立,同交战双方做生意,大发战争财。1917年,德国进行的无限制潜艇战损害了美国的利益,两国交恶。同年4月,美国对德宣战。接着,中国、巴西等中立国也宣布加入协约国一方。中国虽没有派军队直接参战,但派出十几万劳工到欧洲战场。中国劳工在前线挖战壕、运弹药,吃苦耐劳,作出了巨大的牺牲。

1918年下半年,协约国不断发动反攻,德军败局已定。1918年11月,德国投降,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。

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战争,是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、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。

这场战争历时4年多,先后参战的国家共计30多个,约15亿人卷入战争,超过当时世界总人口数的一半。交战国在战争中使用了很多新式武器装备,如坦克、潜艇等,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。据统计,参战各国的死伤人数超过3 000万。

第一次世界大战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,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。这场战争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,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。


知识拓展

坦克的出现

第一次世界大战中,为了取得胜利,参战各国都将最新研制的武器装备投入战场。1915年,英国福斯特工厂制造出一种奇特的钢铁战车。英国海军针对其外形,幽默地称它为“水柜”(tank),中文发音就是“坦克”。1916年,在索姆河战役中,英国出动了数十辆新制成的坦克。当时,坦克还很不完善,时速只有6千米。尽管如此,这种钢铁“乌龟壳”还是令德军大为惊恐,为英军的进攻起到了壮大声势的作用。从此,坦克成为战争中的重要装甲车辆,被誉为“陆战之王”。